1. 中国机车的发展
国四摩托车暂时没有取消报废期,现在摩托车的质量越来越好,大排量的摩托车也越来越多,强制报废年限一直制约着中国摩托车业的发展,虽然有相关消息称会取消强制报废,但那也是要几年之后才会有的结果。
引导报废与强制报废的区别:
引导报废是建议报废,但是如果车辆还符合继续使用的要求,则可以不报废。
2. 中国机车发展史感受
本田摩托车性能还是有保障的。最早本田公司就是以摩托车发展起家的,可见本田摩托车发展史是已经过相当长时间,在量产的产品技术发展的应该是相当成熟。
本田的摩托车在国内车友看来属于比较中性,易操控,耐用,不钢猛,不同品牌同型号排量的车在同样的行驶条件和保养下本田车是最耐用的,更注重的舒适和稳定性。
3. 中国机车的发展历史
其实内燃机这个东西是随着理论和技术的进步逐渐出现的。
理论与实践的发展
第一阶段:固体燃料阶段。1670年,荷兰的物理学家、数学家和天文学家惠更斯发明了采用火药(固体燃料)在气缸内燃烧膨胀推动活塞做功的机械,即“内燃机”。用火药作燃料的火药发动机是现代内燃机原理的萌芽。
第二阶段:气体燃料阶段。1801年,法国化学家菲利普.勒本,采用煤干馏得到的煤气和氢气作燃料,制成了将煤气和氢气与空气混合后点燃产生膨胀力推动活塞的发动机,这项发明被誉为内燃机发展史上开拓性的一步。
技术实践
第三阶段:液体燃料阶段。1859年,比利时工程师埃迪内•莱诺创制成功了二冲程卧式内燃机。1862年法国科学家德罗夏在卡诺(法国)热力学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四冲程内燃机工作原理,但他当时并未建造实体四冲程内燃机,而仅仅完成了设计工作。德国发明家奥托在1876年设计制成了世界上首台水平 四冲程气体引擎,在当时很长一段时间内, 人们将四冲程循环称为“奥托循环”,它们是现代内燃机的工作原理。
走向成熟
第四阶段:系统趋于完善。1885年,两位曾为奥托工作的德国工程师卡尔•本茨与格 特利普•戴姆勒各自独立发明汽油内燃机,并将这两种内燃机安装到当时的汽车与摩托车上。戴姆勒设计的内燃机能够达到每分钟900转的转速,使用红热状态的白金管点燃燃料,同时还采用了由戴姆勒的合作伙伴、德国工程师威廉•迈巴赫发明的新式表面汽化器,以迫使一股气体流越过汽油表面产生油-气混合物。
本茨设计的内燃机转速仅能达到每分钟250转,它所能提供的动力输出也不到1马力,但是本茨设计的汽车却有了许多现代特征,包括由电池驱动的线圈点火装置以及分流器等。
4. 中国机车的发展历史的感悟
摩托骑行旅行主要的乐趣就在于极度自由,也可以放慢脚步,只不过这个过程每个人的感悟会有不同,能达到最高境就可以净化一下心灵,而达不到打打卡,尝尝美食,顺便拍几张照也是很好的,虽然我们的最终目的是旅行,但这个过程中的所见所闻,所想所思,所作所为,对于漫漫人生路肯定会所有帮助
5. 中国机车发展史心得体会
150年前,铁路被清朝统治者视为破坏风水的“奇技淫巧”。如今,“国民经济命脉”展开了史无前例的跨越式发展。从0.5公里的“展示铁路”到“八纵八横”的铁路交通网构建完毕,从“龙号”机车到时速350公里的高速列车,再到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中国标准动车组“复兴号”,中国铁路发展史,见证了一个国家的百年巨变。
中国铁路的开端
吴淞铁路是清光绪二年(1876年)以英国怡和洋行为首的英国资本集团擅自修建的铁路,翌年清政府赎回拆除。吴淞铁路是一条从上海闸北向北通到吴淞口的窄轨轻便铁路,长14.5公里,在中国以至世界铁路上颇有名气,因为它是出现在中国的第一条营运铁路。光绪二十三年(1897年),清政府以官款按吴淞铁路原线路走向再建淞沪铁路,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建成通车。
唐胥铁路是中国自建的第一条标准轨运货铁路。光绪五年(1879年)清政府允准开平矿务局出资修建一条自唐山至胥各庄的运煤铁路,并聘矿务局英籍工程师金达(C·W·Kinder)监修。因守旧势力反对,未果。次年矿务局复请修建获准。1881年5月开工兴建,11月完工,为单线轻便铁路。开始时用驴马拖拉跑车,第二年开始使用机车曳引。光绪十一年(1885年)开始从胥各庄向芦台庄附近的阎庄延展,次年完成,长30余公里,称唐芦铁路。又次年延至天津,增长80余公里,称津沽铁路。
中国第一辆火车是当时唐胥铁路总工程师的夫人仿照英国著名的蒸汽机车“火箭号”造成的,并把它命名为“中国火箭号”。因为中国工人在机车两侧各刻一条龙,于是把它叫做“龙号”机车。
京张铁路是中国人自行设计和建造的第一条干线铁路。由中国杰出的工程师詹天佑负责设计和修建。1905年10月2日动工,1909年10月2日通车。京张铁路“中隔高山峻岭,石工最多,又有7000余尺桥梁,路险工艰为他处所末有。中国自办京张铁路的消息传出之后,外国人讽刺说建造这条铁路的中国工程师恐怕还未出世。
1909年8月11日京张铁路建成,10月2日通车,共修建四年整。是中国首条无外国人员参与建造,由中国人自行建设完成,投入营运的干线铁路。
1912年,中华民国宣告成立。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孙中山提出了宏伟全面的铁路建设计划,设计了连通全国的3条主要干线,总长20万公里。在此后的《实业计划》“第四计划”中,孙中山又进一步周密化,设计了5条贯通全国的铁路大干线,细分为中央铁路系统、东南铁路系统、扩张西北铁路系统等。
中国铁路的发展
1937年,我国自行设计、建造的第一座双层铁路、公路两用桥钱塘江大桥落成。该桥由当代桥梁专家茅以升博士设计建造。然而竣工不到2个月,杭州城被日军攻陷。为了切断交通枢纽,茅以升不得不亲手炸毁这座耗时3年完工的大桥。
因为民国时期频繁的战乱和外部势力影响,中国铁路在这一时期一直发展缓慢。
成渝铁路是上世纪50年代初,新中国政府决定填补西部地区的铁路空白,开始建设成都到重庆的成渝铁路,1950年6月开工建设,1952年6月通车,成为新中国成立后修建的第一条铁路。
宝成铁路北起陕西省宝鸡,南行达四川省成都,与成渝、成昆两线衔接,全长669公里,是沟通西北与西南的第一条铁路干线,也是突破“蜀道难”的第一条铁路。宝成铁路于1952年7月1日在成都动工,1958年建成通车,1975年7月完成铁路电气化工程改造,成为全国第一条电气化铁路。
大秦铁路建于1985-1997年,是我国西煤东运的主要铁路之一,也是我国新建的第一条双线电气化重载运煤专线。铁路自我省大同市至河北省秦皇岛市,纵贯山西、河北、北京、天津,全长653千米,平均不到15分钟,就有一列运煤列车呼啸而过,将上万吨煤炭运至数百公里之外的秦皇岛港装船南运。
青藏铁路是青海省西宁市至西藏自治区拉萨市的铁路,全长1956公里,是世界上海拔最高、线路最长的高原铁路。青藏铁路分两期建成,一期工程东起西宁市,西至格尔木市,1958年开工建设,1984年5月建成通车;二期工程东起格尔木市,西至拉萨市,2001年6月29日开工,2006年7月1日全线通车。我国在施工中克服了青藏高原冻土层的世界难题。
6. 中国机车的发展史
人民型蒸汽机车
人民型蒸汽机车,现用代号RM。机车全长23252毫米,构造速度每小时110公里。模数牵引力177千牛,轴式2-3-1。1958年起由四方工厂试制生产,1966年停止生产,共制造258台。
上游型蒸汽机车
上游型蒸汽机车又称为上游型工矿用小型蒸汽机车。 1960年在唐山诞生,代号SY。机车全长21519毫米,构造速度每小时80公里,模数牵引力204千牛,轴式1—4—1。
前进型蒸汽机车
前进型蒸汽机车是中国第一种自主设计的干线货运机车。1956年9月诞生于大连,当时各项技术指标均达到蒸汽机车的先进水平。机车全长26063毫米,构造速度每小时80公里,模数牵引力324千牛,轴式1—5—1。原称和平型(代号HP),后定名为前进型,现用代号QJ。1988年停止生产,共制造4708台。
建设型蒸汽机车
1956年,大连机车车辆厂对解放型蒸汽机车改进设计,于1957年7月试制成功,机车出厂时,毛泽东主席曾亲自登乘。经改进后的蒸汽机车命名为“建设型”,车型代号JS,并于同年9月投入批量生产,成为中国铁路干线货运用主型机车。
胜利型蒸汽机车
国产胜利型蒸汽机车是四方厂于1956年制成的客运机车,于1959年停产,期间共计生产了151台。国产胜利型干线客运蒸汽机车投人运用后,使长途直达旅客列车扩大了编组,客车数量由9辆增至13辆,取得了很好的社会经济效益。
和平型蒸汽机车
代号HP的和平型蒸汽机车,是我国自行设计制造的大功率蒸汽机车。轴式为1-5-1,机车与煤水车全长26023毫米(联挂4轴煤水车),机车空重 119.29吨,轮周功率2191.8千瓦,构造时速80公里每小时。
反帝型蒸汽机车
1961年,前苏联无偿援助我国的反帝型蒸汽货运机车,车名由苏联语“佛得”音译而来,诞生于捷尔仁斯基机车制造厂,经由满州里入境配属给武汉江岸机务段。该机车的最大特点是五动轮、汽缸直径大、牵引力大,适合干线运行。
工建型蒸汽机车
工建型蒸汽机车又称工建型工矿及调车用蒸汽机车,多用于调车,由大连机车厂设计,太原、成都机车厂于1958年开始生产,1961年停产,共制造122台。机车全长9735毫米,构造速度每小时35公里,模数牵引力144千牛,轴式0—3—0。
跃进型蒸汽机车
1958年济南机车厂在PR2(ㄆㄌ2)型机车的基础上改进设计并制造,命名为跃进型,代号YJ。1961年停产,唐山、牡丹江、武昌、济南等工厂共制造202台。机车全长18326毫米,构造速度每小时60公里,模数牵引力137千牛,轴式1—3—1。
星火型蒸汽机车
星火型蒸汽机车由大同工厂1960年设计,长春工厂试制成功,代号XH。1961年停产,长春、牡丹江工厂共制造48台。机车全长13480毫米,构造速度每小时25公里,模数牵引力75千牛,轴式0—4—0。
“巨龙”号电传动内燃机车
“巨龙”号电传动内燃机车
1956年,大连机车制造厂先后派出两批技术人员赴前苏联学习考察内燃机车设计制造技术,于1957年组成内燃机车设技组,开始进行巨龙型内燃机车的设计研究,1958年9月底试制成功。该车装用的柴油机是从前苏联进口的装车功率为1471kw的2100型中速柴油机,采用直流电力传动,2台机车可以重联。
“建设”号电传动内燃机车
1958年9月9日,北京长辛店机车车辆工厂(北京二七机车工厂)试制出新中国第一台内燃机车。机车的三万多个配件全部由中国制造,采用的柴油机装车功率441KW,自重60吨,最高时速85公里/小时。
“先行”号电传动内燃机车
戚墅堰机车车辆工厂于1958年试制成功“先行”号电传动内燃机车
“卫星”号内燃机车
卫星型机车(NY1-0001)于1960年交付北京铁路局北京内燃机务段试用,是投入量产的第一代中国国产柴油机车。
北京型内燃机车
四轴液力传动干线客运内燃机车,1970年开始试制,1975年批量生产。机车标称功率1500kW,最大速度120km/h,车长15045mm,轴式B-B。被誉为中国目前为止最成功的一款液力传动型机车。
东方红1型内燃机车
东方红1型柴油机车,原称卫星型、NY1型,是中国第一代液力传动柴油机车的代表。由青岛四方机车车辆厂于1959年试制成功,经过大量试验和改进后,于1966年定型为东方红1型并投入批量生产,至1972年停产累计生产106台,曾经是京山铁路、沈山铁路的主力客运机车。
东方红2型内燃机车
该车为中国第二代液力传动柴油机车,适用于调车和小运转用途,由青岛四方机车车辆工厂于1971年试制成功,1973年转交资阳内燃机车厂生产和改进。
东方红3型内燃机车
该车由青岛四方机车车辆工厂于1971年试制、1976年投入批量生产,在1980年代至1990年代初曾经是中国东北地区铁路干线客运的主力柴油机车,至1988年累计生产了268台。
东方红4型内燃机车
7. 中国机车发展史概括
1、初期发展阶段,大约从1830年到1900年前后。这一阶段以蒸汽机的发明和钢轨生产技术的进步为代表,解决了铁路发展的动力和钢轨等关键问题,促进了铁路的大发展。
2、大约从1900年到1950年前后。在这一阶段中,铁路技术的进步主要是围绕机车技术的进步和钢轨断面的改进两个方面进行的。首先是电力机车的出现,为铁路的发展提供了干净的动力。
3、从1950年开始到现在。这一阶段是高技术铁路的飞跃发展时期,从20世纪60年代到现在,高技术铁路以其高的速度、高的运输效率,在陆海空运输中独占鳌头。
8. 中国机车的发展现状
目前市面上关于火车发展史的书都是被划分为三个阶段。
1、初期发展阶段,大约从1830年到1900年前后。这一阶段以蒸汽机的发明和钢轨生产技术的进步为代表,解决了铁路发展的动力和钢轨等关键问题,促进了铁路的大发展。
2、大约从1900年到1950年前后。在这一阶段中,铁路技术的进步主要是围绕机车技术的进步和钢轨断面的改进两个方面进行的。首先是电力机车的出现,为铁路的发展提供了干净的动力。
3、从1950年开始到现在。这一阶段是高技术铁路的飞跃发展时期,从20世纪60年代到现在,高技术铁路以其高的速度、高的运输效率,在陆海空运输中独占鳌头。
9. 中国机车的发展趋势
近年来,摩托车的产销量连续下滑,业内人士预计,2018年,中国摩托车国内产量将到达谷底,随着国四新车型的推出,摩托车产量2019年将逐渐恢复正增长。据《中国摩托车整车制造行业产销需求与投资预测分析报告》显示,2016年12月我国摩托车产量年度累计1682.08万辆,产量同比下降10.62%,12月产量157.17万辆。中国摩托车行业通过转型升级,正逐步趋向平稳发展。预计到2018年中国摩托车产量仍会延续前一年的下降趋势。传统车型在总量中所占比例会进一步降低,设计时尚的大排量、休闲娱乐车型和适合城市代步车型将会加大推出力度,电动摩托车、城市应用摩托车和摩托车休闲娱乐等新兴市场增长速度加快。
- 相关评论
- 我要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