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本田motogp赛车
由螺母第一个引出的是本田A型发动机,这是本田宗一郎在创业初期第一款发动机,当时本田的主业是采用旧军用电报发电机上的发动机安装到自行车上变成助力自行车进行贩卖,而这批遗留的发动机用完之后,本田宗一郎就开始研发自己的发动机,其成果就是这款A型发动机。
随后变出的是Cub幼兽系列摩托车,也称为国民车,由于其轻巧耐用并且省油好开,获得了全世界的喜爱,这也是本田旗下销量最大最受欢迎的车型之一。
之后的是RC166摩托赛车。1966年,本田推出了50cc的RC116、125cc的RC149和250cc的RC166参加比赛。这台RC166赛车采用直列六缸250cc汽油发动机,转速高达18000转,功率达到了44kW,是当时其他厂商公升级赛车的动力水平。这辆车参加Moto GP250比赛,包揽了所有十个分站赛的冠军,参加了1966年曼岛TT大赛,全部完赛并包揽了这项赛事的前五名,之后还导致FIM(国际摩联)强制修改规则。
之后是CBR1000RR,目前本田的民用旗舰跑车,转用了很多原本搭载于本田MOTO GP赛车上的技术。
然后是初代思域,初代思域搭载了本田新一代技术宅们潜心研发的CVCC发动机,可以达到省油减排并且动力性能够保证的特点,这也让本田成为了当时第一个能够通过马斯基法案(美国在70年代初通过的法案,由于洛杉矶光化学烟雾事件导致人们对于减排的重视,该法案要求三年内汽车尾气排放要减少到原先的10%,美国汽车三巨头毫无办法,而本田是第一个通过这个法案要求的车企,从此美国车企开始衰落,而日本车企在美国也有了销路)的车企。
随后的三样是新款思域Coupe、思域Si和搭载了本田BF 9.9摩托艇引擎的充气橡皮艇,收回之后放出的是思域Coupe GRC赛车。思域Coupe是本田基于思域四门版打造的一种双门四座的轿跑款式家用车,思域Si是在家用思域的基础上进行一定调整的高性能款式,定位高于一般的思域但是低于思域Type R。本田BF 9.9是本田在海事引擎上的拳头武器,拥有便携性好、动力强劲并且省油的特点。思域Coupe GRC则是专门为GRC(Global Rally Cross,全球拉力跨界赛)打造的赛车,整体为重新打造,动力为600hp,四轮驱动,零百加速只要1.9秒,只有外观和民用版思域一样。
随后出现的是初代NSX,这是在80年代末90年代初本田推出的一款旗舰级跑车,由本田的工程团队研发,并且邀请了当时称霸F1的迈凯伦-本田当家车手,人称“车神”的埃尔顿·塞纳协助研发,是当时本田技术的最高结晶,性能甚至强于当时法拉利的入门级跑车328,以及比328高一个级别的348,并且NSX也是各大日系车厂开始研发那些为人们所津津乐道的日系经典跑车的起点。
随后是现在的第二代NSX,采用了本田最先进的混动四驱技术,继承了NSX之名
之后则是本田的太阳能电动试验车
再下面的是本田Clarity氢燃料电池汽车,采用氢气作为动力源,燃烧之后生产电能进而用电能驱动汽车,其排放物只有水,是真正的绿色零排放汽车,并且氢能源的安全性也得以保证,已经在日本和美国开始销售了。
之后出现的是本田的越野摩托CRF250R和FourTrax Rincon沙滩车
之后是CRV
之后的是本田E3机器人,这款机器人于1991年推出,是真正实现可以双足行走的机器人,也是本田机器人研发的一个里程碑。
之后就是著名的ASIMO机器人,本田从2000年推出,目前已经是第四代产品,拥有了一定的人工智能水平与运动能力。
之后是Miimo自动割草机
之后是飞度
最后则是HondaJet,是本田花了三十年时间自主研发成功的商用私人飞机,发动机采用的是以自身技术结晶HF118为基干,结合著名航空发动机制造商GE的优化,所生产的HF120涡扇发动机,采用了非常规的翼上引擎设计,HondaJet也是本田创始人本田宗一郎老先生的生前遗愿,目前HondaJet是当前领域(10人以下小型飞机)中航速最快的型号,同时销路也非常良好,广受好评。
2. 本田moto2赛车
MotoGP功率重量比 在加速能力上,MotoGP有先天优势 首先说说世界摩托车锦标赛三个级别里最高的MotoGP的机械规格。 MotoGP在2002年基于环保和发展的原因把原来GP500组的500CC两冲程引擎转变成990CC的四冲程引擎,虽然说两冲程引擎在同排量下的功率输出比四冲程的大得多,但990CC的四冲程还是比原来的GP500动力更大,这从2002年两种赛车混合比赛的情况中就可以看出,而现在GP500赛车早已被淘汰了。 如今的990CC四冲程引擎的最大输出已经达到230~250匹马力左右,大部分车队都用直列或V形的四汽缸引擎,而本田则用上了结构怪异的V5引擎,前面三个汽缸,后面两个。MotoGP引擎的最高转数约15000转(每分钟),比F1的19000转稍低。论单位排量功率输出,两者相当接近,都是用高转数榨取动力输出,这也是自然吸气引擎追求极限输出功率的唯一办法。 MotoGP赛车采用铝制或铁制车架,重量约145公斤,这样重量功率比大约是100公斤/170匹,优于F1的100公斤/150匹,所以MotoGP的加速度占有一定的先天优势。F1弯道速度 依靠空气动力学,F1圈速优势明显 接下来我们再来对比一下两者在赛道上的速度,最好的比较地点是西班牙巴塞罗那的加泰罗尼亚赛道,因为这两项赛事每年都会在这里举行。在这条单圈长度为4。727公里的赛道上,今年MotoGP赛车的最快圈速是由年度亚军吉伯诺驾驶本田RC211V在排位赛做出的1分42.596秒,而F1的最快圈速则属于驾驶F2004的舒马赫,他的排位赛成绩是1分15.022秒。 在圈速上两者的差距非常明显,主要差距在于弯道速度。F1赛车拥有极低的重心,四条宽大的轮胎,还有无可比拟的空气动力学装置,这使其在弯道中能依靠巨大下压力的帮助贴地而行。而MotoGP本身重心就高,加上单排双轮的弯道特性,使其难以使用能制造下压力的空气动力学部件--- MotoGP赛车前部的扰流罩只是为了理顺气流,降低风阻,起到导流的作用。实地测试 MotoGP和F1各有长短 难道MotoGP赛车就这样大败给F1赛车?当然不是! MotoGP赛车轻盈的车身配合强大的输出使其拥有惊人的加速度,其0~100km/h加速用时小于两秒。而F1赛车过分庞大的输出反而在静止起步时成为最大的障碍,据英国专业杂志的比试,F1赛车在起步初段为了迁就轮胎的抓地力而无法发挥全部动力,0~100km/h的加速成绩多于两秒。F1超强的加速度在100~250km/h这段区域之内才能真正得到发挥,19000转时的最大输出也是在这时才能畅快地彻底释放。但超过250km/h后,F1过大的风阻又开始拖后腿了。 同样来看看加泰罗尼亚赛道的数据对比,虽然日本车手佐藤琢磨今年在排位赛中曾做出325km/h的极速纪录,舒马赫在正式比赛中的纪录则是305km/h,但佐藤的极速纪录放在MotoGP的排位赛只能排在第20位!今年MotoGP加泰罗尼亚站的极速纪录是本田HRC厂队车手巴罗斯在正式比赛做出的339.4km/h。但这还不是最快的,在年初的冬季测试中,杜卡迪(Ducati) 车手卡比罗西的记录是347.4km/h!别忘了,这还是MotoGP赛车在出弯速度远逊于F1的情况下达到的。当然,极速越快直路尾段的刹车负荷就越大,这也是MotoGP为什么有那么多超车镜头的原因之一。 对比了一番,最后还是要强调,做这个对比不是要证明谁强谁弱,这两种赛车有着太大的先天区别,本来就没有可比性,而且赛车涉及的技术相当复杂,以上的数字对比并不能完全说明问题。但如果经过这样的数字比较,普通车迷对Mo-toGP有初步的认识,这篇对比文章的真正目的也就达到了。
3. 本田 motogp
摩托的综合排名上来讲,田本优于雅马哈优于铃木。但是,那是指日本产的摩托来说的。在中国产的,五羊本田、建设雅马哈、豪爵铃木,同价位的摩托综合性能差不多,没什么区别,都一个德行。
就像是说,张三比李四强,但张三的儿子不一定比李四儿子强。你自己喜欢哪个买哪个吧!
选择价位,选择样子就行啦!
不差钱尽量买贵的款式,一分钱一分货,这永远是硬道理。
4. 本田motogp战车
人潮拥挤刘德华骑的是本田NSR250。
《人潮汹涌》流出剧照刘德华再现经典名场面骑着经典本田机车NSR250载着肖央风驰电掣的画面
仿佛让人回到了30十年前的《天若有情》华仔骑着铃木的RG500载着吴倩莲的画面,那是当年多少少年梦寐以求的真是让人回忆满满。NSR250也是华仔在《烈火战车》中的座驾,不免让我对《人潮汹涌》这部电影有些期待了。
5. 本田motogp车手
我目前 熟知的车手最矮的就是丹尼尔·佩德罗萨身高 本田的车手 只有158
6. motogp日本赛道
MOTOGP所有级别里面发生严重事故致死的车手亦今为止共3位根据《FASTER》这部MOTOGP电影资料在2003年之前都没有一位车手在赛道上面发生严重事故而致死的2003年赛季的第一站日本站SUZUKA铃鹿赛道日本车手加藤大次郎在赛道末段终点前的组合S弯前转到头及颈部撞上赛道护栏赛道旁昏迷送院后不治2010年MOTO2全新赛季圣马力诺站日本车手富沢祥也在赛道弯点出弯处失控被后车撞击头及颈部赛道上昏迷送院后不治2011年MOTOGP马来西亚站意大利车手58号西门切里在弯心前赛车失控前轮打滑一直想救回赛车被后车撞击背部胸部及后脑赛道上昏迷送院后不治默哀
7. 本田GP赛车
romans本田的跑车。
romans本田跑车500w。MotoGP赛车就算租也要比买WSBK赛车贵得多。本田以100万欧元/年(740万人民币/年)的出租整辆R213V赛车,雅马哈则以80万欧元/年(590万人民币/年)出租M1赛车的套件。
车辆的种类虽然多,构造却大同小异。这应该说是标准化的功劳,也是大型生产流水线的需要。随着社会的发展、科技的进步和需求的变化,铁路车辆的外形开始有了改变,尤其是客车车厢不再是清一色的老面孔。但是它们的基本构造并没有重大的改变,只是具体的零部件有了更科学先进的结构设计。一般来说,车辆的基本构造由车体、车底架、走行部、车钩缓冲装置和制动装置五大部分组成。
8. 本田MOTOGP赛车
2012 MotoGP 洛伦佐 西班牙 雅马哈
2011 MotoGP 斯托纳 澳大利亚 本田
2010 MotoGP 洛伦佐 西班牙 雅马哈
2009 MotoGP 瓦伦迪诺-罗西 意大利 雅马哈
2008 MotoGP 瓦伦迪诺—罗西 意大利 雅马哈
2007 MotoGP 凯西-斯托纳 澳大利亚 杜卡迪
2006 MotoGP 尼克-海顿 美国 本田
2005 MotoGP 瓦伦蒂诺-罗西 意大利 雅马哈
2004 MotoGP 瓦伦蒂诺-罗西 意大利 雅马哈
2003 MotoGP 瓦伦蒂诺-罗西 意大利 本田
2002 MotoGP 瓦伦蒂诺-罗西 意大利 本田
2001 500CC 瓦伦蒂诺-罗西 意大利 本田
2000 500CC 肯尼-罗伯茨 美国 铃木
1999 500CC 埃里克斯-克里维尔 西班牙 本田
1998 500CC 麦克-杜汉 澳大利亚 本田
1997 500CC 麦克-杜汉 澳大利亚 本田
1996 500CC 麦克-杜汉 澳大利亚 本田
1995 500CC 麦克-杜汉 澳大利亚 本田
1994 500CC 麦克-杜汉 澳大利亚 本田
1993 500CC 凯文-施瓦茨 美国 铃木
1992 500CC 韦恩-莱尼 美国 雅马哈
1991 500CC 韦恩-莱尼 美国 雅马哈
1990 500CC 韦恩-莱尼 美国 雅马哈
1989 500CC 埃迪-劳森 美国 本田
1988 500CC 埃迪-劳森 美国 雅马哈
1987 500CC 韦恩-加德纳 澳大利亚 本田
1986 500CC 埃迪-劳森 美国 雅马哈
1985 500CC 弗莱迪-斯班塞 美国 本田
1984 500CC 埃迪-劳森 美国 雅马哈
1983 500CC 弗莱迪-斯班塞 美国 本田
1982 500CC 弗朗科-安西尼 意大利 铃木
1981 500CC 马科-卢奇内利 意大利 铃木
1980 500CC 肯尼-罗伯茨 美国 雅马哈
1979 500CC 肯尼-罗伯茨 美国 雅马哈
1978 500CC 肯尼-罗伯茨 美国 雅马哈
1977 500CC 巴里-西尼 英国 铃木
1976 500CC 巴里-西尼 英国 铃木
1975 500CC 吉亚科莫-阿戈斯蒂尼 意大利 雅马哈
1974 500CC 菲尔-里德 英国 MV 阿古斯特
1973 500CC 菲尔-里德 英国 MV 阿古斯特
1972 500CC 吉亚科莫-阿戈斯蒂尼 意大利 MV 阿古斯特
1971 500CC 吉亚科莫-阿戈斯蒂尼 意大利 MV 阿古斯特
1970 500CC 吉亚科莫-阿戈斯蒂尼 意大利 MV 阿古斯特
1969 500CC 吉亚科莫-阿戈斯蒂尼 意大利 MV 阿古斯特
1968 500CC 吉亚科莫-阿戈斯蒂尼 意大利 MV 阿古斯特
1967 500CC 吉亚科莫-阿戈斯蒂尼 意大利 MV 阿古斯特
1966 500CC 吉亚科莫-阿戈斯蒂尼 意大利 MV 阿古斯特
1965 500CC 麦克-海伍德 英国 MV 阿古斯特
1964 500CC 麦克-海伍德 英国 MV 阿古斯特
1963 500CC 麦克-海伍德 英国 MV 阿古斯特
1962 500CC 麦克-海伍德 英国 MV 阿古斯特
1961 500CC 加里-霍金 不详 MV 阿古斯特
1960 500CC 约翰-萨提斯 英国 MV 阿古斯特
1959 500CC 约翰-萨提斯 英国 MV 阿古斯特
1958 500CC 约翰-萨提斯 英国 MV 阿古斯特
1957 500CC 里贝罗-里贝拉蒂 意大利 吉莱拉(Gilera)
1956 500CC 约翰-萨提斯 英国 MV 阿古斯特
1955 500CC 吉奥夫-杜克 英国 吉莱拉(Gilera)
1954 500CC 吉奥夫-杜克 英国 吉莱拉(Gilera)
1953 500CC 吉奥夫-杜克 英国 吉莱拉(Gilera)
1952 500CC 安贝托-玛塞蒂 英国 吉莱拉(Gilera)
1951 500CC 吉奥夫-杜克 英国 诺顿(Norton)
1950 500CC 安贝托-玛塞蒂 英国 吉莱拉(Gilera)
1949 500CC 莱斯利-格拉汉姆 英国 AJS
9. 本田motogp赛车涂装
本田系不同于铃木系和雅马哈系的一个操作。这一操作的好处就在于本田可以重复赚钱,也能最大程度上地实现相关技术的共享,但弊端也非常明显,这两个品牌完全就是针尖对麦芒,绝对意义上的竞争关系。
毕竟本田对于这两个品牌都是一视同仁的,也正因为本田的这种态度,使得这两个品牌所推出的车型都有彼此的影子,最主要核心的技术也没有差异。
你有OTR我有CBF,你有猛鸷190X我有战鹰190X,反正它两家在技术和车型上就是高度的相似,基本的一致。并且也都能获得本田的一些前沿技术支持。
比如供油系统,这两个品牌只要是本田授权的车型,都会采用本田第五代智能电喷系统PGM-FI,所以从技术层面这两个品牌的相关车型是没有差异的,当然前提条件一定是建立找准对象的基础之上。
但这两个品牌也会有自己的想法,所以这里就会出现它们的差异。从大方向来看新大洲本田未来会和本田走的越来越近,本田也会对新大洲本田疼爱有加,所以太仓仓库就交给了新大洲本田,这说明本田已经有私心了,新大洲本田未来的发展前景好像会更理想。
而五羊本田在加快联合标车型的推出,早期的一些独立标车型都换标了,这里既有五羊本田想降低成本的因素,个人猜测也有两家企业合同期限将满的原因。
因为据公开资料显示广汽集团和日本技研,所签订的合同期限为30年,而这份合同是1992年开始的,所以留给五羊本田的时间不多了,当然凭借它们两家的关系,也不排除后期继续续签的可能。但对于广汽来说现在必须要留好后路。而新大洲本田貌似就没有这种担心。
当然对于大多数车友来说,目前所关心的是这两个品牌所属车型之间到底会有哪些区别。前面已经说了,这两家品牌旗下的车型在技术上是没有差异的,在品控上因为有本田把关,也不会有太大的区别。
不过我个人感觉五羊本田的涂装和总装能力还是会略好一点,而新大洲本田的颜值会更胜一筹,并且可能因为是本田的重心偏移,新大洲本田会更注重于发动机的调校,所以这两个品牌的相关车型,目前的差异主要集中在了外观和细节处理上。
这里我们可以挑选复古街车CB190ss和CBF190TR做一个对比说明。在外观上190TR会更符合后现代复古的风格,所以这款车看起来就会比较年轻,大气,漂亮,而190ss就会显得有点粗犷,不过它表面涂装和细节处理做的比较不错。
发动机方面在实际排量没有改变的前提下,190TR账面数据相对就会更给力,虽然它们之间的数据差不大,但还是能够说明一定的问题。所以两个品牌虽然在均衡发展,但随着竞争的越来越激烈,已经迫使相关车型凸显个性了。
综上所述,小翅膀加持下的五羊本田和新大洲本田,所奉行的标准和技术是没有差异的,但细化到相关车型我们就会发现,它们在整车外观,细节处理上还是会略有不同,并且这两个品牌未来的发展前景,也会出现较大的波动,至于谁会成为真正的老大,归根结底还是本田技研说了算。
10. 本田motogp赛车多少斤
六次
铃木车队在MotoGP赛场上实力的提升,版花王逐渐不再是雅马哈、本田等车队的“陪衬”。其实纵观MotoGP 68年的历史,铃木只夺得过六次总冠军。
11. 本田motogp赛车型号
本田摩托车好。 无论是从销量,市场占有率,技术实力等各个方面比较,本田都是当之无愧的第一名,本田的摩托车,比低端有经济耐用省油款,比高端,有本田金翼系列,售价40万元左右。比竞赛,有RC213V赛车,练年称霸MotoGP赛场。很多人觉得本田的摩托车没技术,其实是最大的错觉,只不过本田高中低端车型跨度很大,低端产品就是奔着省油、耐用去的,也就没有很先进的技术加持,但是真要论技术实力,本田完胜其他几个厂商。
- 相关评论
- 我要评论
-